寒热学说即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用以认识和解释自然界的宇宙观和认识论,是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藏文为“斗斯”,即“斗”为阳,“斯”为阴。阴阳表示两种对立又统一,相互关联而又矛盾的事物和现象。从广义而言,阳表示明亮、活跃、向前、向上、温热、充实、外露、伸张、开放等一类趋向和性态;阴表示暗晦、沉静、向后、向下、寒凉、虚空、内藏、压缩、凝聚、闭阖等一类趋向和性态。阴阳学说是古代认识和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和说理工具。藏医学应用阴阳所表示的对立斗争、依存互根、消长转化和阴阳的相对平衡等概念来说明和解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内容,形成自己的一套阴阳学说,较之中医阴阳学有其许多明显特色。
阴阳学说,早在公元8世纪时问世的藏医奠基经典《四续》中就已应用,阴阳学说贯穿于藏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各个方面。
藏医学中的阴阳概念
《四续》将太阳、月亮,火、水,热、寒,强、弱,锐、钝,内、外,上、下,雄、雌等许多对立而又统一的概念皆概括于阴阳两方面之中,也就是说将一切趋于活动的、向上的、旺盛的、积极的、光亮的、温热的、外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阳;将一切趋于静止的、向下的、减退的、消极的、阴暗的、寒凉的、内在的事物和现象都归类于阴。以天体而言,太阳为阳,月亮为阴;天为阳,地为阴。以方位而言,向阳的地方为阳,背阴的地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北为阳,南为阴;外为阳,内为阴等。以热寒属性而言,火为阳,水为阴;阳山为阳,阴山为阴;春夏为阳季,秋冬为阴季;热为阳,凉为阴等。以人体为例,背为阳,腹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上体为阳,下体为阴;五脏为阳,六腑为阴。按具体脏腑来说,心、小肠、肝、胆因五元属火则归为阳;肺、大肠、肾、膀胱等五元属水归为阴。以脉络而言,黑脉(血管)为阳,白脉(神经)为阴;黑脉中又以动脉为阳,静脉为阴。药材方面,将生长于向阳地方的药物称为太阳热力强的药,归为阳药;生长于背阴地方的药物称之月亮凉力强的药,归为阴药等等,不一而足。
藏医学中“阴阳”这一名词直接运用的较少,它的概念多以寒与热、日与月、火与水、强与弱、峻与缓、动与静等一些名词来表述,尤其是以寒热表述的地方最多,几乎成了阴阳的代名词,故藏医将阴阳学说又称寒热学说。因此,可以说凡是用寒、热等一些相对的概念表述事物和性态者便可纳入藏医学阴阳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