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养生保健 > 心灵养生 > 正文

心灵养生

策划:善智 编辑:星全章 日期:2015-04-23 15:28:15 人气:440 加入收藏 评论:0 

养心,换言之就是心理修养、精神修养、道德修养,属于思想品德层面上的陶冶和修养。养心是藏医养生学中的最重要方面。藏医认为心为司理意识思维的器官,《四续》指出 “心为脏王,是生命和心识之依所。”认为心是人体各脏腑器官之首,司理着生命和思维。中医说:“心之官则思。”两医认知相同。《四续》的权威诠释经典《祖先口述》说:“如此,心司理思维和记忆等意识,产生六识(眼、耳、鼻、舌、身、心)的二十四条脉存在于心脉王‘持意脉’中,有五百细脉围绕其周围。而从‘持意脉’又分出五门(五官)之识运行的一条红色脉由此伸向前方,阿赖耶(受藏)之识运行的一条黄色脉由此伸向右方,意之识运行的一条蓝色脉由此伸向左方,烦恼之识运行的一条绿色脉由此伸向后方。”这些心识支配着人的行为和思维。藏传佛教认为,心分为视、听、嗅、尝、触、意、未那识和阿赖耶识等八识。其中未那识包含根本烦恼中的贪、嗔、痴和恶见意念,它外执前六识与其所揽外境为我所有,内执第八识阿赖耶识妄执有我。由于‘执我’这一‘不明’的作用下,常生起贪、嗔、痴、杀、盗、淫等各种不良思想行为。养心就是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保持神安不乱,清心寡欲等手段,恢复被世俗污染的人性,返璞归真达到保养身体、延年益寿目的。

中、西医养心要求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并将此作为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要求具有善良的个性人格,为人正直,胸怀坦荡,情绪乐观,意志坚实,感情丰富;要求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然而,藏医养心不但要求具备上述这些,更注重菩提心的修养。“菩提心”,佛教解释为“为拯救有情众生于苦海的深渊,就要乐于牺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一切都为他人,就要发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这就是菩提心。”所谓菩提心修养就是慈悲、博爱、利乐他人等更高境界的道德修养。

养心内容  

关于藏医养心,《四续》从处世、正法两方面阐述了养生内容。

对于处世方面内容,《四续》论述部起居章说:“信必果而坚定守信用,做好事补已所做坏事,争做他人不愿的好事,凡事慎重考虑而后行,不信人言自己要调查,言语再三斟酌勿乱讲,一切要事谨守勿泄密,勿听妇言不讲心里话,对仁慈者诚实讲实话,机智耐心教化自己敌,疏远会使敌顽固不化,尊爱亲友周边所有人,做得恩不忘知恩必报人,尊师长助亲友和邻里,和睦相处善待身边人,勤持家大方济贫救苦,有错认错富后要知足,不歧奴仆不嫉妒高贵,不依仗坏人不憎僧,不谋人财不报复赌誓,不做任何后悔之事,不给坏人授权做歹事,心要正直宽宏而大度,作事按时完成不拖拉。如是虽处孤独不失权,虽为人奴也会变高官。”强调正直诚信、公正大度、慈悲和睦、忍辱负重、善施济贫、知恩图报、不媚权贵、不欺下人,一言以蔽之突出了佛教的慈悲思想。

上一篇:没有资料
热门排行
编辑推荐
  • 没有资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