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学奠基经典《四续》对脉络的描述非常详尽,可见早在公元8世纪之前,藏医对脉络的认识达到一定水平。13世纪仲狄·班旦措西通过尸体解剖,绘制出人体脉络解剖图,17世纪五世达赖授旨,摄政王第司·桑杰嘉措主持下,洛哲·丹增罗布绘制出79幅“曼唐”(医学挂图),其中脉络唐卡有5幅,对黑、白两脉络的走向、分布、网络及形状描绘得很清晰。
一、脉络的功能
1、初成脉
藏医认为,胎儿在六周时从脐部长出左、中、右三条脉(藏语依次名江玛、吾玛、若玛),其中左脉属水元的脉,为阴脉,从人体左侧上行,汇集于头部,由此生成白脉之海——脑脉,脑为三基因中的培根所依存的地方。右脉属火元的脉,为阳脉,从右侧上行进入肝“当玛连巴”脉中,摄取食物精微生化血液,走向第十椎处,在此生成黑命脉(静脉)的主干。中脉属风元的脉,为平脉,从人身中部上行进入心脏部位,在此生成红命脉(动脉)的主干,向下在阴部生成生殖脉。藏医将此三脉称之初成脉。
胎儿发育到第十七周,身体脉络长成并定型,藏医将这定型并直到死亡存在的脉络称之依存脉。依存脉在脐部、心脏、头部及阴部形成四个脉轮。形成于头部的称五官脉轮,由初成脉左脉上端为主干分出子脉、孙脉500余条像轮状辐射向四面八方,主司视、闻、嗅、味、触等识觉,发挥大脑传导功能。形成于心脏部位的称意识脉轮,以心脏的“意桑玛”(持意)脉为主干,分出500余条子脉、孙脉,辐射向各方,主管人的意识活动。形成于脐部的称生长脉轮,以脐中的“典巴”脉(依脉)为主干向各方辐射出500余条子脉、孙脉,主管人体的肌肉、骨骼等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发育。生殖脉轮,在阴部,以阴部的“参巴尖”脉(法相脉)为主干向各方辐射出500余条子脉、孙脉,联络“三木塞”和生殖器官,主管生育嗣后。从上述描述看藏医所说的依存脉是人体的一种复杂神经传导和内分泌等功能系统。
联络身体内外上下各部组织和器官,是全身脉络的总称,按性质和功能分为白脉和黑脉两类,由于它们是维护人生命之脉络又称命脉。
“心为黑脉之海”,黑脉由初成脉的中脉和右脉生成,五源属火,阴阳属阳。黑脉又分黑命脉(静脉)和红命脉(动脉)。黑命脉是纯粹血液通行的脉,